选择
*在一部电影里演了个少林寺烧饭的和尚,总觉得自己武功低微不堪大用,敌人来袭方丈命他带领在寺中避难的妇孺转移,他连连推脱。说话时,*一口河南腔的台词听起来特逗。方丈说你以为金子重要,还是泥土重要?*版火工和尚说:当然是金子重要。方丈说:如果是一粒种子呢?*醍醐灌顶心结立解,在后来的战斗中将多年烧饭炒菜浸淫出来的武功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藏诸于身自己都不知道的高强武功和婆婆妈妈式的细心成了逃难者得以生存的“土壤”。*的回答很符合我们常人想法,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是一块金子、一把泥土,我想大多会选择金子而舍弃泥土。这在世俗的情节中再也正常不过了,因为人都知道金子值钱,泥土却比比皆是,还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一粒种子。就种子而言,它生存、发展离不开泥土,如果给它金子,既不好发芽也不能生根,那是完全没有作用的。假设,需要是主体、被需要是客体,那就得看主体把自己当成什么了,或为人,看见*金而且唾手可得的话基本上会两眼泛光,或当自己只是一粒种子,那么就会对那许多人人垂涎的贵金属不屑一顾而选择土壤。问题是,人们常常搞不清楚自己是谁。每年春夏之交的这个时候,许多学生正在忙着升学,家长为此也焦虑不已,孩子学习成绩好自是没问题,否则还得设法帮孩子找所好学校,为此放下身段求人,勒紧裤腰带交择校费,意思是想“不要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然而,学生有学生的特点,学校有学校的特色,适合才是最好的。如果学生是一粒种子,就应当让他根植于泥土中,因为“*金”很可能不适应他。成绩平平的学生削减脑袋挤进名校以后,由于基础不牢跟在后面气喘吁吁,人累、信心受损,仍达不到理想的成绩,我一家境并不怎么好的朋友,把房子卖了送儿子到日本留学,不成想他儿子到了没人管的地方,彻底放了鸭子,整天沉迷在吧玩电玩,结果啥也没学到灰溜溜地打道回家来了。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优秀,尤其是学习不落人后,可又找不准孩子生根发芽的土壤,以为给他块*金就可以足够他成长了,效果总是不尽人意。于是有了“虎妈”。儿子跟我说,每回考完试班上不少同学常常鼻青脸肿,因为家长对学习成绩不满意,差的不满意,好的也不满意——为什么不可以再好些。上初中的孩子已经懂得爱面子,先前都说是跌跤或者不小心碰的,后来大家就心照不宣不问也不说了。我们太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学习有个好的成绩可让孩子失去快乐并不惜扼杀他们创造的天性。据说在中学阶段,中国孩子跟国外孩子比起来成绩超好,一比赛必拿奖。可到了大学无论学习还是科研,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先天缺陷很是明显。从表面上看是家长虚荣导致的急功近利,但根本缘由却不那么简单。我们曾口口声声并骄傲无比地夸耀把教育搞成了产业化,就是把教育当成了*金而不肯当成土壤,因而说如若有一天我们能放低身姿宣布我们的教育“土壤化”了,那才真正是教育之幸。如若延伸到职场,有人做过调查,几乎大多数人都不满意自己现有的工作,常常处于那山就比这山高的状态中,可望山跑死马,希望就像驴子前头悬挂的胡萝卜。现代职场人的焦虑大约与此有极大关系,这是否也是没能找准自己到底是需要泥土还是需要金子呢?赞